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211.
刘国雄 《心理学报》2013,45(3):310-319
采用Keller, Gummerum, Wang和Lindsey (2004)的不知情义务推理范式, 探讨了96名4、5、6岁幼儿对通过条件规则表述的鼓励性或禁止性的道德规则、以及习俗规则的义务推理能力的发展。结果表明:1)幼儿对两种不同领域规则的义务推理表现出基本一致的发展规律, 表现出显著的“角色效应”, 即多数幼儿都能指出同伴违反, 随年龄增大指出妈妈违反、双违反的人次百分比逐渐增多, 尤其是一些4岁幼儿就能正确指出道德和习俗领域中的妈妈违反, 部分5岁幼儿即可正确指出双违反。2)在不知情的义务推理范式下, 一些4岁幼儿错误指出本来是妈妈违反约定的情境中同伴违反、一些6岁幼儿错误指出本来是同伴违反约定的鼓励性规则情境中妈妈违反。3)尽管幼儿对道德和习俗规则的义务推理没有差异, 他们对不同性质社会规则的义务推理却表现出显著差异。5、6岁幼儿对禁止性的道德规则中同伴违反的检测显著低于对鼓励性的道德规则, 而6岁幼儿对双违反中妈妈违反的检测则相对更高; 6岁幼儿对习俗规则的义务推理也表现出类似的不同性质之间的差异。这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以往的研究结论, 反映出幼儿对道德和习俗规则进行义务推理时表现出的跨领域的一般性及其领域内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12.
葛蕤 《天风》2013,2(2):16-18
随着从农村来沪谋求发展基督徒的逐渐增多,对外省市来沪务工信徒的牧养和关爱,应作为我们牧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事实上,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已经转向进城务工群体,他们的角色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由“农民”向“市民”过渡。然而,他们身在城市,心灵却难以在此栖息,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对所在的城市还缺乏一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在为创造城市的繁华辛勤工作的同时却忍受着各种寂寞,过着单一乏味的生活。  相似文献   
213.
我们因相信而存在,但相信一般不能和理性相悖;或者说,我们相信什么需要得到确证或者需要拥有好的理由。在《人类理解论》中,洛克就明白写到:作为我们的义务,如果信念不能基于好的理由得到规范,它就不能赋予任何事物。所以,信念不能和理性相反。那么,何谓确证或者如何拥有好  相似文献   
214.
口头告知界定的不明确给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带来了困扰。知情同意和告知义务虽被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和公众关注,但对于告知方式并没有过多的注意,医疗机构因为口头告知导致损害赔偿的案件也不鲜见。本文探讨了医疗告知含义、医疗告知的多种方式,通过口头告知的利与弊来提出口头告知不宜过于扩大化。  相似文献   
215.
狄旺 《法音》2012,(5):28-29
概括来说,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群体,是个人与他人的组合。从社会学来看,社会是由具有相同目标的个体组成。因此,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中的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孤立地存在。因此,作为社会的成员,个人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以此来达到他们的目标,  相似文献   
216.
在这一部分,洛克探讨了另外两个问题:自然法是否有且具有何种程度的约束力?作为人人共有的天赋能力,理性凭借感觉经验所提供的观念必然能觉悟到上帝及其律令,即自然法。这意味着自然法对人类必定具有约束力。自然法的这种约束力来自人之理性的独立活动对出自上帝的正当性的领悟,并将服从这种正当性视为内在义务。上帝意志之形式因与理性之质料因的双重基础表明了自然法(包括道德法则)的约束力及其永恒性和普遍性。只有基于这种自然法,人才有且必定有不可剥夺的绝对的权利,国家的正当性及其一切权力都必须基于个人的这些绝对权利。  相似文献   
217.
伯纳德·威廉姆斯是20世纪哲学伦理学领域颇具建树的人物.他以“我应该如何生活”的古老传统命题为切入点,质疑理性主义的道德哲学,主张伦理学的不可法典性,“颠破”传统规范伦理学中的见解,对德性伦理学的复兴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他的这种“颠破”具体体现在他对结果主义(功利主义)和义务论的批判,以及试图利用“内在理由”和“实践必然性”等概念来重申伦理生活的本质和复杂性上.  相似文献   
218.
论医学中商业贿赂的概念和伦理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医学中商业贿赂的概念和伦理问题。在讨论概念问题时,首先厘清什么是贿赂及医学中的商业贿赂,以及贿赂与其他不当行为的区别。所讨论的伦理问题包括:为什么在医学中贿赂在伦理学上得不到辩护,以及分析这种不合伦理的行为为什么会发生及可能的防治办法。  相似文献   
219.
人际伦理观下的资源物权立法的理论与实践局限,导致了人与资源的紧张关系。资源物权立法应凸现生态伦理观的价值取向,并具体贯彻生态限制、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环境权限制以及强化资源物权的生态义务等原则。加强生态伦理观的价值取向在我国资源物权立法中的渗透力度,确立有关资源物权立法的一般生态原则,为防止生态伦理成为生态乌托邦,特别应将资源物权的生态义务类型化、内化。  相似文献   
220.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出租车驾驶员的助人行为进行调查。149名出租车司机提供的有效问卷表明:多数出租车司机有着较强的助人意识;随着助人代价的增大.助人会减少;“富有同情心”和“相信好心有好报”是出租车司机助人的重要原因;部分出租车司机的助人行为是出于奖惩等外在因素,有些出租车司机有着较强的道德义务感和社会责任感;心境、忙闲、互惠原则和命运的相似性对出租车司机的助人行为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